0898-08980898
浏览次数:744 时间:2024-11-04 23:53:01
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新华社记者 于文静)为全面了解水利发展状况,国务院决定于2010年至2012年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26日,水利普查成果正式向社会发布。这次水利普查取得哪些成果?反映了我国水利建设现状如何?普查是如何进行的,如何确保数据真实?近日,新华社记者就上述问题专访了水利部副部长、国务院水利普查办主任矫勇。首次摸清水利家底问:这次普查取得哪些成果,今后将如何应用?答:这次水利普查,全面查清我国江河水系和水土流失的基本情况,查明水利工程设施的数量和能力,摸清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了解水利行业能力建设状况,形成全面反映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管理等方面情况的基础信息库。
同时,在高分辨率电子地图上,建立了数字河流水系,标绘了重要水利对象的空间信息,形成了水利对象的空间分布图。通过水利普查,不仅查清了大江大河、大中型工程情况,而且获得了多年来一直想掌握但没有条件获取的中小河流、小微型工程基本资料,全面了解了这些点多量大面广,与群众生活、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河流、水利设施基本情况。
比如,第一次查清了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的条数和长度,第一次查清了9000多万个小微型水电站、水闸、泵站、地下水井、农村供水工程数量和分布情况,第一次查清了50亩以上灌区数量和面积,第一次查清了青海湖、西藏纳木错、新疆艾比湖等西部重要湖泊容积。通过普查,摸清了水利家底,填补了重大国情国力信息空白,完善了国家基础水信息体系。水利部已做出安排,充分利用好水利普查取得的宝贵成果,进一步完善水利统计体系,更新修正水利数据;进一步加快国家基础水信息平台建设,实现部门共建共享;深入研究普查成果,加快水利基础支撑和保障能力建设,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 薄弱环节依然存在问:通过普查,如何评价我国水利建设现状?答:水利普查成果为准确判断水利发展状况、分析江河湖泊开发利用程度、评价水资源调控能力、研究供用水变化规律提供了更为全面、系统、深入的资料。
从普查成果看,我国水利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基本形成了覆盖城市乡村、功能较为齐全、惠及亿万群众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但与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需求相比,水利依然存在很多薄弱环节。比如,全国有防洪任务的河段中,已治理的只占33%,已治理且达标的仅占17%,中小河流治理率低;全国水库总库容占河川径流量的34%,兴利库容仅占16.8%,对江河水资源的调控能力不强;全国以供水和灌溉为主的水库虽然有93000多座,但兴利库容只有1700多亿立方米,供水保障能力较弱;全国灌溉渠道衬砌长度不到30%,中小灌区的灌溉效率较低。这些数据充分验证了中央对水利改革发展基本情况的判断符合实际、对问题的把握切中要害。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兴水惠民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应用高新技术 严控数据质量问:这次普查采用了哪些关键技术和方法?答: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调查对象多、分布广,一些调查对象分布在无人区,调查难度很大。针对这些特点,本次普查综合运用了社会经济调查和资源环境调查的先进技术与方法。
普查既利用常规调查方法对水利工程设施、机构和经济社会用水户进行现场调查、数据登记,又利用二代1:50000国家基础测绘信息和遥感影像等资料,采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提取江河湖泊数据、标绘重点水利工程设施空间位置等,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直报、海量数据处理与管理等技术加强普查数据汇总分析、质量监控。本次普查使用的国产卫星遥感影像面积超过540万平方公里,1:50000基础测绘更新成果也是第一次在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中广泛使用。
高新技术手段的应用,提高了普查的数据精度和工作效率。问:如何保障数据质量?答:质量是普查工作的生命。国务院水利普查办公室和地方各级水利普查机构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质量控制制度和标准,实施了严格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全员质量控制和分级分类质量控制。
事前明确质量控制目标、标准、要求和制度,将质量控制的任务和责任分解到水利普查的每一个岗位和人员;事中落实控制要求、进行实时监控、加强检查指导、开展质量抽查和复核整改,及时发现消除影响水利普查数据质量的各种因素;事后层层审核、逐级验收和质量抽查,严格按照全国统一制定的标准验收,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原标题:水利部副部长矫勇就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答问)(编辑:SN052)。
本文来源:狗万·ManBetX-www.bfeefb.cn